自農曆新年以來,新冠病毒幾乎成為唯一新聞點,一個半月過去,病毒帶來的威脅有增無減,亞洲各國遭受的衝擊還沒過去,歐美各國又接連爆發更多疫情。不過在這波危機中,台灣的防疫部署受到國際好評,許多國家紛紛專文報導台灣防疫計畫。
起先被認為在疫情最大國中國的身旁,台灣很可能成為第二大疫情災區,現在歐洲大爆發後台灣已經一路退到30名外,防疫作戰小組在此期間超過100項以上的決策,讓疫情得以受到控制,背後的操作和部署包括資源管控、科技運用和數據解碼,在在都和企業發展決策息息相關。防疫作戰背後讓人再次看到數據行為的重要性,那麼,防疫作戰小組達成目標的關鍵要素在哪?
從台灣防疫黃金三步驟 看企業如何借鑑蛻變新局
網路上一篇「台灣面對COVID-19的因應之道」中提及本次防疫施行的幾項政策包括:資源適當配置、數據分析和新科技運用,這三項重點對應到企業的是:預算妥善分配、大數據掌握消費者行為模式與DMP(數據管理平台)分析,以下就以這三點來探討。
(示意圖)
一、預算妥善分配:
對於人民來說,防疫最重要的武器無非就是口罩,早在疫情最嚴重的中國開始爆發時,台灣就徵用口罩工廠,嚴格控管口罩數量,並且限制進出口,防止他國民眾來台灣掃貨。防疫人員清楚要打贏這場戰,關鍵是把有限的資源妥善配置;對比到企業行銷活動也是,今天要推出一道獨家風味菜,要花多少預算在廣告費?實體活動該怎麼舉辦?事前有多少經費可以做田調?用有限的預算創造最大利潤,這是行銷人員不斷要面對的挑戰。
二、大數據掌握消費者行為模式:
由於疫情並非來自台灣本土,為了防止疫情入侵,最大的敵人是從國外進入台灣的旅客、訪客,尤其是初期疫情特別嚴重的中國,凡是有過中國相關旅遊史的人都有很大的風險受到感染,所以政府利用健保卡和出入境資料連結,醫護人員只要插入健保卡就可以掌握該病患是不是有高風險旅遊紀錄;對應到企業就是透過數據找出消費者行為模式,會喜歡這道風味菜的會員有哪些?針對這些會員發布特定優惠,如生日禮就用此商品做促銷,吸引他們來店點購新菜色,另外也可以依會員的年齡和性別分布規劃實體活動,找到更多適合的客群。
三、新科技運用:
該文章指出,政府運用新科技技術,如QR code掃描和網路通報旅遊史及健康狀況,檢視他們過去14天旅遊紀錄和搭乘的航班,以此來分類旅客的風險,高風險者都要求其居家隔離,並用手機追蹤確保他們有在家隔離;新技術促進企業用更有效率的科學方法驗證,如上面第二點提到的「消費者行為模式」,就能用DMP分析找出消費者習性,而在活動期間和下檔後,必不能少的是用數據檢視「目標族群」設定的是否精準,成功和失敗的因素又在哪裡。
(示意圖)
跌同樣坑不痛嗎?用數據分析跨越歷史教訓
從SARS到MERS到這次的新冠病毒,歷史總是不斷重演,但我們不能始終都無法從中學到教訓。大數據時代,運用科技找到使用者足跡的重要性是許多企業都知道的,但知道歸知道,在執行前後總會有像是「過往我們用原本的方法操作也成功了」、「預算投入分析,不如改下廣告」等這類聲音,部分企業還是喜歡抄近路、依賴習慣舊有模式的行銷手法。
但誠如這波疫情中許多國家相繼失守,往往都是因為決策不夠即時精確,錯過黃金時期導致疫情擴散失控,難以撲滅病毒。行銷資源配置、規劃和驗證分析等都需要研究消費者行為數據,而數據就在你口袋中,何不盡快用雙手拾起數據,找出你的勝利方程式。
更多DMP、CDP消息請洽蝙蝠移動